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落成近四年后,6月30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下称《规划》)出炉。
《规划》提出目标,到2029年澳门回归祖国30周年时,合作区与澳门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确立,市场准入制度高效衔接。各类要素跨境流动高效便捷,电子围网系统和跨境金融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体系高效运转,人员出入境高度便利。
同时,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四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4年的59.4%提升至65%。澳资产业增加值从2024年的30.04亿元增加至90亿元。
“纵观整份《规划》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该规划致力于构建与澳门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其二,强调电子围网系统和跨境金融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高效便捷的要素流动,为深化区域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三,明确‘四新’产业的发展目标,即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5%。”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力“四新”产业
《规划》系统谋划了合作区“四新”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具体来看,聚焦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规划》明确将联动澳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支持建设澳门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同时,合作区将着力构建特色微电子产业链,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
在发展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方面,《规划》提出将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推动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还将建设食品及保健品示范基地,用足用好“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支持发展高附加值的食品及保健品。
聚焦文旅会展商贸业,《规划》则提出高水平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岛,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平台,培育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等目标,涵盖支持机电和电子消费产品展览等大型科创会展活动在琴澳举办、加快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等系列举措,加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聚焦现代金融产业,《规划》从丰富合作区金融业态、促进现代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跨境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将加快引育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养老金融,加快发展数字金融,有序拓展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等多项举措,推动跨境资金更自由便捷流动。
《规划》提出,到2029年,横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需从2024年的10.72亿元提升至13亿元,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增加值从2024年的64.43亿元提升至115亿元,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增加值从2024年的9.07亿元提升至70亿元,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增加值从2024年的145.56亿元提升至165亿元,现代金融产业增加值从2024年的100.85亿元提升至110亿元。
如何跨越培育期?
截至2024年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四新”企业实有31685家,“四新”产业增加值319.91亿元(其中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64.43亿元、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9.07亿元、文旅会展商贸145.56亿元、现代金融100.85亿元)。琴澳产业合作日趋紧密,2024年底累计注册澳资企业6681家,澳资产业增加值30.04亿元,认定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8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澳门青创企业在园数量达303家。
但《规划》指出,合作区实体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四新”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人气商气不足,企业主体培育和人才支撑亟待加强,产业规模和发展能级与“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服务澳门特征还不够明显,与澳门一体化发展还有待加强,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任重道远。
对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教授王春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横琴目前仍以房地产、商贸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科技研发、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中医药、文旅会展、现代金融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此外,琴澳在产业分工上尚未形成明确互补,存在同质化竞争风险。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占比不足;澳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创新创业生态仍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需重点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协同。”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规划》提到两地的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目前最具挑战性的规则对接领域包括:金融服务监管标准差异、职业资格互认体系不兼容、数据跨境流动限制等。建立联合工作组开展规则比对研究,在CEPA框架下先行先试特殊安排;设立规则衔接试验区,允许特定区域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限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对接进程。
江翰分析表示,为了达成2029年的目标,在未来几年内需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加快智慧口岸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通关速度;加强两地政府部门间的协作,统一标准,简化流程;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开放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安全风险。此外,还需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的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