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大件事
6月30日
深圳市统计局发布了
2024年深圳市城镇单位
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74478元,同比增长1.5%。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77057元,同比增长1.4%。
深圳市2024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5217元,同比增长1.1%。
附注:
1.指标解释
(1)单位就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2)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需要明确的是,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以及房费、水电费等,但不包括从单位工会经费或工会账户中发放的现金或实物,入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收益和各种资本性收益等。(详见http://www.stats.gov.cn/xxgk/zcfggz/tjxzfg2020/201708/t20170803_1758101.html)
(3)平均工资:是指在报告期内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
计算公式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2.统计范围
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地域内就业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调查对象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等。
城镇地区私营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具体包括:内资企业中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城镇地区非私营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具体包括:除私营单位以外的内资(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
3.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和《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对城镇单位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此
不少网友进行讨论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疑惑
想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
平均工资的含义是什么?
深圳工会曾发布相关解读
一起来关注
平均工资是怎么算出来的?
平均工资指的是税前工资
不仅包括每个月实际到手的工资
还包括单位代扣的
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基金等个人缴纳部分
以及房费、水电费等
平均工资:是指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
计算公式为: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以及房费、水电费等。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另外
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统计范围内
↓↓↓
统计范围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统计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和工资情况,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统计范围内。
城镇地区私营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具体包括:内资企业中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城镇地区非私营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具体包括:除私营单位以外的内资(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
除此之外
专门有一套调查方法
来获取和计算平均工资
↓↓↓
平均工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和《劳动工资统计调査制度》,对一套表法人单位采用全面调査的方法,对非一套表法人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入企业一套表统计的调查单位的标准主要是看企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例如: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叫规模以上工业,就必须纳入一套表统计。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叫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必须纳入一套表统计。
平均工资有什么用?
首先,工资数据可以用于劳动力用工成本核算和市场竞争力的比较。工资反映的是劳动力价格,是重要的劳动力市场指标之一,是各地区、各行业制定工资标准和进行劳动力成本核算的依据,也是进行国际比较、评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资料。
其次,工资数据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状况和变化,可以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和工资差异变化趋势,对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至关重要。
最后,工资数据还是征缴和支付各项社会保险的重要依据和作为赔偿制度的基础数据。
按照往年规律
社保缴费基数调整
一般与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工资上涨,基数就水涨船高
近年来,全国社保缴费基数持续上调,参照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份缴费基数下限涨幅范围在4%-12%左右,中位数约7%-8%。
而据国家统计局年鉴,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较上年分别增加6.7%和3.7%,增速同比回落2.98个和5.2个百分点。
为什么平均工资
比我们感觉的要高?
首先,与上文提到的平均工资算法有关,例如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而公众对工资收入的感觉,往往是依据拿到手的实发工资,税前工资肯定要高于实际拿到手的工资。
其次,平均工资不等于个人工资,不能简单拿个人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进行直接比较。平均工资更易受高收入群体影响。
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的平均概念。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所在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单位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高于总体平均工资的单位觉得数据偏低,低于总体平均数的单位觉得数据偏高。
根据统计学,工资收入结构通常呈右偏态分布,众数和中位数,集中于数值较小的左侧,小部分高收入群体,在右侧拖出长长的尾巴,将整体平均收入拉高。
比如,某地有五个人,某月工资分别是1000元、1000元、1300元、1700元、20000元。该五个人的平均工资为5000元。下个月,最高工资者工资大幅度下降变为5000元,该五个人该月的平均工资则受最大值变动影响非常大,从原来的5000元下降到2000元。
总结一下,按照国家工资总额统计的有关规定,我们的工资实际上是包括六大类的合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平均工资包括了社保公积金个人负担部分在内的全部税前应发工资,而且还包含了奖金、加班费待遇等等的总和。而个人工资是经过扣减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以后所得的实发工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何还要计算平均工资?
主要是因为进行地区间
行业间工资差距比较时
不可能用个体数据进行一一比较
需要有一个反映总体水平的指标
因此,平均工资指标
主要用于宏观政策研究
而不适合与个人工资进行比较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报道
来源: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工会
封面:南都资料图
编辑:张盼梅
▽